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很久以来,我便想将练习形意拳的道理写下,供诸位同好作为研究内家拳的基础,却始终难鼓起执笔的勇气。
人体结构极为复杂,即便练拳数十年,所能体会与领悟的也极为有限。以有限的认识去揭示无限的人体奥秘,似乎事倍功半。但深入思索后发现,这种想法实是似是而非。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内家拳学,自魏晋创立,经唐宋昌盛,至明末清初再度盛行,深受拳术爱好者青睐。
然而,在众多传习者中,真正得真传、明拳理的人少之又少。只因以往拳术传习多遵师训口口相传,形诸笔墨者极少。即便有心之人编撰拳谱,也常生搬硬套成韵语,虽便于背诵,过后却难准确解释其意。
譬如,初学拳术需从站桩入手,老师常会叮嘱:“这是还虚功夫,是'阴阳采补’之法,遵循'损其有余补其不足’之道,且以'表里相循环,动静相结合’为基础。站桩有'内三合,外三合’的规矩,'三害不可犯,九要不可忘’的方法,'三尖不找难达四梢,三根不照难求息调’的指示,以及'四正八柱’将四肢百骸浑然练成一体的练法。”
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形意拳练习分三个步骤,即 “三还九转是一式”。第一步求正齐,上下一致,做到一动百动,一静百静,如春日蛰虫;
第二步求力面扩大,似拉丝棉、拉钢丝,又如满载的塌车从桥脚驶上桥面;
第三步如春日沼鱼,由圆而满,由满而空,达到人身与天地相融,即明劲、暗劲、化劲三步功夫。
明劲是练精化气、易骨;暗劲是练气化神、易筋;化劲是练神还虚、洗髓。
三者层次鲜明,姿势不变但效果随层次转变,练一年与练十年,成效截然不同。
以呼吸论,初练明劲时,呼吸宏大,自身能闻其声;至暗劲阶段,呼吸依旧宏大,却已无声;到化劲时,即便鼻端置轻如鹅毛之物,呼吸出入也不会使其微动,达到内胎息的境界。
调息是养生的重要方法,而调息又以摄心入静为要。息调则血液循环、消化、排泄等功能皆能正常,从而祛病延年,体用兼有的形意拳在这方面效果尤为显著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入门筑基:无极式与三体式形意拳入门先站三体式,其初步立正姿势称为无极式。
练习时,需头顶、项竖、目平视,任鼻孔自然呼吸;嘴虚合,舌顶上腭,齿轻叩;两肩下垂似有松开之意,两肘下垂若有包裹之感;两胯根要松,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,不可有死弯。
此时足跟不扭,足尖不扣,体重置于足跟,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。如此站姿,恍如沙地立竿、腾云驾雾,旨在达到虚无、摇摇欲坠之境,以收摄心神,不使妄念丛生。同时,因重心平均分于足跟,可做到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,即古人所言 “真人呼吸入踵”。
故立无极式时,要做到目无所视、耳无所闻、心无所思,与自然浑然一体,进入静境,方能恬澹虚无、精神内守,初步实现情绪安定、疾病不侵。
头脑是全身主宰,呼吸主导着身体大循环与小循环的气体交换,气体是身体各器官组织的原动力。因此,头正则一身正,头不正则全身难正。头顶而钻为顺劲,是锻炼伸肌的方法;头落而翻为逆劲,是锻炼屈肌的方法。顺逆二劲并非割裂,而是顺中有逆、逆中有顺,相互协作,不可分离。
呼吸需纳入正轨,不可呼长吸短或呼短吸长违反自然规律,也无需刻意注意,任其自然即可。所谓 “气不可御,御气则滞”,若有心御气,反而会导致气奔腾不止,违反自然。顶头是调息的关键,竖项是稳定全身平衡的要点。
维持身体平衡依靠身后的半规管,若头颈左右旋转使半规管偏离水平位置,人就会晕眩,影响站立稳定,就如坐海船遇风浪时易晕眩呕吐一般。古人以项为姹女象征阴柔,以腰为美男象征阳刚,借柔克刚调和阴阳,这与人体生理相符。甲状腺激素主管抑制,肾脏腺激素主管兴奋,竖项塌腰可使脊髓中枢和大脑中枢协作通畅。
目之所视易引发思想情绪波动,闭眼虽不用目,杂念却可能纷至沓来。因此,闭目垂帘并非入静良法,唯有将视线调至两目平齐的水平线,避免仰视成老阳、俯视成寒阴,再配合顶头竖项及体重置于足跟,方能助于摄心入静。
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,其一可阻止灰尘入肺,其二能调节空气温度以防冷空气伤害器官,故呼吸需专任于鼻。人在用力时,无论寒暑都易张嘴,这会导致灰尘入肺,还易使牙齿不叩、舌头不顶上腭,引发喉干口渴。因此,嘴需虚合,不可用力紧闭,舌头应略卷向上轻轻顶上腭。
身体四梢与关键要领身上有四梢:骨之梢为牙齿,血之梢为毛发,肉之梢为舌头,筋之梢为指趾之甲。舌作为肉之梢又名鹊桥,舌顶上腭可使肉间气流通畅,如河上架桥便于往来。
口中涎唾是重要津液,能帮助消化、润滑口腔。古人视其为华池之精,可灌溉五脏、流利百骸。劳动时若舌顶上腭,即便久劳也不易口渴舌干,因有津液滋润;若嘴不虚合、齿不相叩、舌不顶上腭,不久便会口渴舌干。
舌顶上腭是人生来具有的生理本能,初生婴孩无论熟睡还是清醒,舌尖都会本能上顶于腭,只是成长中渐失,如今练习不过是力求恢复这一本能。
牙齿作为骨之梢,运动时要轻叩;两肩下垂为顺劲;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为逆劲;腰要塌,有往前往下按之意;两胯根要向后缩,即松,这是气贯小腹的关键,能使体重重心置于足跟,从而步入杳杳冥冥、恍恍惚惚的虚无静境。
古人云:“道本自然一气游,空空静静最难求,得来方法皆无用,身形应当如水流。”
在无极式基础上可改为太极式:右足以足跟、左足以掌心着力,如撑船用竹篙;左手掌心覆盖于肚脐眼,右手不动。向右旋时,左足跟如研墨般旋转,即拳中的研劲。
无极式时足尖不扣、足跟不扭;太极式时两足跟各向外扭,两足趾均向地扣紧,此时需心平气和,依靠重心在足跟,身子往下坐,松开胯根,右膝不冲过右足尖,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。左手在下,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,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,以此做到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的内三合。
而后迈步向前,左足需在与右足跟相齐的一线上迈出,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的情况下向前,似推物向前、按物向下。正如拳谱所言:“脚打踩意不落空”,足跟着地后,足尖再着地,同时后足(右足)需将两足跟向外扭,两足尖向下扣,两膝如骑马般向里扣。右腿极力松胯,往后坐满于足跟,再用力往上蹬,正所谓 “消息全凭后脚蹬”。蹬腿、扣膝、扣足尖、扭足跟都不可显露形迹。
左足迈出的同时,左手往前推,右手往后拉,两手手指撑开,大指与食指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同一水平线。左肘朝上极力往里裹,右手往后拉至肚脐眼,手腕靠脐停止,需平腕竖掌,手根往外翻,裹肘不离肋。左手食指中指分开,似有两线牵着两眉,即拳谱所说 “二指挑眉”;右手食指中指分开极力上翘,即 “二指挑肩”,这便是三体式。此时,右足跟与右胯、右肩成一条垂直线,左足跟与左膝、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。
外三合与九要外三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,初练时老师往往先传授形式,力求合乎规矩,暂不告知平腕、竖掌、裹肘、翻手根及扣足尖、扭脚跟等细节,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初立时难求得中正,易出现前俯、后仰、左偏、右倚等情况,思想上难以全面顾及。
2.难以中正时,气质不肯就范,呼吸会骤然变得宏大,手足鼓荡,尤其是后足(右足)抖动剧烈且难以控制,无暇他顾。
3.初立时仅能做到不俯不仰、不偏不倚,在中正基础上有吸则降的感觉。
4.依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,需从下而上依次做到扣足尖、扭足跟、扣膝、顶膝、松胯、塌腰、蹬腿、垂肩、松肩、裹肘、平腕、竖掌、手根横翻、二指挑眉、挑肩、竖项、头目视虎口、嘴虚合、齿轻叩、舌顶上腭,使呼吸从足趾、手指及头顶等五处由下而上,配合口令 “一” 完成。
5.天得一则宁,地得一则静,人得一则灵。需做到九要:一要塌(塌腰、塌腕);二要扣(扣肩、扣膝、扣足尖);三要提(提肛,塌腰缩胯已包含提肛,无需刻意);四要顶(顶头、舌顶上腭、顶手、顶膝);五要裹(裹肘、裹胯、裹膝);六要松(松肩、松胯);七要垂(垂肩、垂肘);八要缩(缩肩、缩胯);九要起钻落翻分明(头顶而钻,头缩而翻;手起而钻,手落而翻;腰起而钻,腰落而翻;脚起而钻,脚落而翻)。
以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,可使人体从脚跟到头顶浑然如一块钢铁。九要是内家拳的核心,能否得真传、明其理,关乎能否步入内家拳门。
晚清民初的国术导师李存义,从师齐奇兰学拳十五年仍未明拳中道理,后因老师一句 “这孩子不会走到别门儿里去的” 才得真传。李存义教人虽多,却未将真传传于任何人,足见其珍贵。
因此,初练拳需站三体式,站三体式要守内三合,做到不挺胸、不鼓腹、不尚拙力,这是拳中要点。心与意合,需将 70% 体重置于后右足跟,30% 置于前左足跟,即单重(并非前足完全不用力)。
心与意合,要以 “镇心猿拴意马” 之法,牢记教师口授的八要:“心定神宁,神宁心安,心安清净,清净无物,无物气行,气行绝象,绝象觉明,觉明则神气相通”。神气相通即步入心息相依,达成意与气合。
情绪波动或气候变化,最先影响的便是呼吸。《大学》中提到的有所愤恨、好乐、忧患等,都会导致心不正,进而影响呼吸,所以要设法求力与气合。
常人认为用力需如举重挑担般咬紧牙关、屏住呼吸,这用的是后天拙力,为拳谱所斥的一害。先天自然之力,如人疲劳时本能伸懒腰所用之力,与举重用的后天拙力截然不同。屏住呼吸会使肺毛细血管充血,影响气体交换,减少心脏输入和输出量,损害全身循环系统,而形意拳力主用先天自然之力,道理便在于此。
内求三合、力除三害,目的是使身体组织稳定、循环系统正常。在内外三合基础上,尽量做到九要。依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,由下而上逐一检查:足尖是否扣、足跟是否扭、膝是否往前顶及扣、胯是否松、是否坐满于足跟、腿是否往上蹬、腰是否往前向下塌、肩是否往下垂扣、两肘是否往下垂往里裹、两腕是否平塌、两手指是否撑开、手掌是否圆满、手根是否往外横翻、虎口是否极力分开、食指是否竖直、左手食中二指是否如牵线于两眉眉端、右手食中二指指尖是否如牵线于右肩,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。
起初检查只能顾及一二项,逐渐便可在一声口令下自下而上全部做到,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需如此,如同写字无一笔败笔。这样练习,是为将散乱的四肢练成浑然一体,达到击首则尾应、击尾则首应、击体则首尾相应的效果,使躯干与上下肢紧密相连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人体经络与形意拳的关联人体内有五脏,属阴经行于内,称为营;外有六腑,属阳经行于外,称为卫。诸阳之父是督脉,诸阴之母是任脉,背为阳,胸为阴。
得名师传授可知,人体有十二筋,分四正筋、八柱筋。
沿背脊两根和胸骨两根为四正筋;两肩左右各一根为虎顾筋,沿两臂各一根为臂筋,沿两肋自腋至腰左右各一根为肋筋,沿腿各一根为腿筋,此为八柱筋。
知晓九要,便能在站桩和开步打拳时运用四正八柱。所谓得名师真传,便是掌握上述诸多规矩。
鹿摆动尾闾能通督脉,龟善纳息能通任督二脉,任督二脉一通,足三阴、足三阳、手三阴、手三阳随之相通。起初练拳时,仅在练习时能察觉呼吸运行,不练则无;而后睡觉时能察觉,坐定时却无;练至十年以上,全身毛孔都能与鼻呼吸息息相通,不止十二经。
内家与外家的区别,在于内家注重内里功夫。有歌曰:“成于中,形于外,虚心实腹,含胸拔背。” 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不同,胸呼吸时,吸则血压下降,呼则血压上升;腹式呼吸时,吸则血压上升,呼则血压下降。因膈肌下移,腹内压力上升,使心脏输入量增加,输出量也随之增加,故有 “一吸便提,息息归脐” 之说。
拳谱记载:“久久贯注小腹,即能元气回充,元神日旺,神旺则气畅,气畅则血融,血融则骨强,骨强则髓满,髓满则腹盈,腹盈则下实,下实则举步轻捷,动作不废,四体健康,颜色如桃李。” 腹式呼吸扩大胸腔、增加肺活量是次要作用,主要是 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” 的还虚功夫,即阴阳采补之法。
气与血是人身养命之宝,气为先天,血为后天,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。故有 “树衰培土,人衰气补”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气补” 之说。
呼吸与血液循环,胎儿与成人截然不同。出生后,肺开始工作,气体交换后血液回到左心,再射入大动脉、中动脉、小动脉,经毛细血管与组织交换后,由小静脉、中静脉、上腔静脉、下腔静脉回到右心再入肺。
此循环中,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上腔静脉快于下腔静脉(因上腔静脉高于心脏水平,下腔静脉低于心脏水平),动脉血流速则相反,动脉血液下行流速快于上行,这是受物理性制约形成的先天不平衡。拳谱所言采补阴阳,便是要补其不足、损其有余,纠正静脉血液流速。
心脏负责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,血流快慢需满足身体组织新陈代谢的需求。既然知晓上下腔静脉血液流速不一致,可通过肌肉运动解决。肌肉运动产生弹性,能促进静脉血流,站三体式时前后两腿的紧张运动,可加速下腔静脉血流,增加心脏输入量。
人体作为恒温动物,需保持产热与散热平衡。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达饱和或超出负荷,动静脉血管这一原始调剂工具便会自动发挥作用,调节体温。
我国古代修练家重视婴儿在母胎中赖以生长发育的动静脉血管工具,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” 便是因此。胎儿的氧和养料供应由动静脉血管承担,出生后肺循环启动,这套血管便闲置起来,仅在毛细血管无法胜任或出现故障时才发挥作用。
这套工具始于脐,“息息归脐” 便是要动员它,还虚功夫就是恢复胎儿在母腹中的循环。普通人出生后唯一依赖肺循环,人体组织 90% 的新陈代谢由肺负担,其余由皮肤承担,与胎儿相反(胎儿肺不起作用,100% 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组织进行),且皮肤与肺关系密切。如冷水冲洗皮肤或天气骤冷衣物不足时,肺易受抑制或引发感冒,便是明证。
形意拳追求如胎儿般加强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,让呼吸通过皮肤毛孔进行,不依赖肺为唯一呼吸器官,达到婴儿在母胎时的状态。拳中最高层功夫是内胎息,做到内胎息,呼吸便能稳定,不受劳动、思想情绪波动等环境因素牵制,如同婴儿一般。因此,三体式是练拳的筑基功夫,也是改变气质的功夫。
核心要点注解1.三步功夫:
形意拳练习的三个阶段,明劲着重练精化气、易骨;暗劲注重练气化神、易筋;化劲则追求练神还虚、洗髓,三者循序渐进,效果随练习时长和层次提升而不同。
2.无极式:
形意拳入门的基础姿势,通过特定的身体摆放和心神调节,达到虚无静境,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础,有助于实现腹式呼吸和精神内守。
3.三体式:
在无极式和太极式基础上形成的关键姿势,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协调,以及身体各部位的精准摆放,是形意拳练习的重要桩法。
4.内三合与外三合:
内三合指心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,是内在精气神的协调;外三合则体现在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与呼应,是外在形态的规范。
5.九要:
练拳的九个关键要领,涵盖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状态要求,是使身体浑然一体、提升拳术水平的重要准则。
6.先天自然之力:
区别于后天拙力,是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的力量,练习形意拳需摒弃后天拙力,追求这种本能的、不损伤身体的力量。
7.内胎息:
形意拳的高层功夫,指呼吸达到稳定状态,不受外界环境影响,如同婴儿的呼吸一般自然,是还虚功夫的体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